机器人 好身手好帮手
发布时间:2024-08-28 15:24     发布人:    浏览量:122次

作为机器人产业领域规模宏大、层次高端、研讨深入的行业盛会,2024 世界机器人大会于 8 月 25 日在北京圆满落幕。自 2015 年首届举办以来,世界机器人大会已然走过十个年头。如今,它已成为推动全球机器人产业与技术交流合作的关键平台,同时也见证了我国机器人产业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那么,今年的大会有哪些崭新的产品与应用呢?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现状又如何呢? 步入本届机器人大会的展览大厅,记者仿佛踏入一个充满未来感的世界。在这里,观众既能目睹机器人大显身手,又能与机器人亲密互动。169 家企业带来了 600 余件创新产品,其中有 60 多款为首发新品。而人形机器人毫无悬念地成为了绝对的焦点。

人形机器人可谓是近些年来机器人领域的热门话题。今年的大会一共展出了 27 款人形机器人整机,数量创历年之最。它们有的能跑能跳,有的可以执行极为精密的操作,有的甚至还能展示才艺。 在大会最为显眼的入口处,集中展示着一批与人类极为相似的机器人。它们不仅拥有类似人类的皮肤、五官、表情和动作,还能与观众进行实时对话。 在整个交互过程中,尽管这位仿生机器人的表演动作稍显机械,但凭借丰富的知识储备,它能够与人类对答如流。 告别“苏东坡”后,记者被阵阵欢呼声吸引,原来这里正在进行一场机器人足球赛。在足球比赛的隔壁,一场精彩的才艺表演正在上演,机器人正在展示“科目三”。 记者在现场发现,今年参展的人形机器人产品相比往届大会更具“人样”,并且已经能够在众多商业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一家“咖啡馆”里,记者看到两个“服务员”正忙碌着。一个在前台负责收银,另一个在后厨制作饮品。记者点了一杯卡布奇诺,几分钟后,一杯香浓的咖啡就被递到了面前。喝完咖啡,记者又与这两个“服务员”的同伴进行了一场射箭比赛,没想到机器人每箭都打出八环的好成绩,轻松击败了记者。 十年前,人形机器人只能做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而如今已发展到拥有聪慧的“大脑”、敏捷的“小脑”和灵活的“肢体”。十年来,世界机器人大会深刻引领着机器人科技创新,实现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深度融合。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爆发前夕”,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又一颠覆性产品。记者在大会现场也了解到,不少参展商的机器人产品即将实现量产。

相较于单款人形机器人,一些厂商首次展出了人形机器人工业场景解决方案。车辆质检、分拣物料、搬运货物等任务对于这些机器人来说都不在话下。 当前,我国相关产业布局正在加速推进。2023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了我国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时间表;2023 年 11 月,国内首家省级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北京成立;今年 5 月,我国首个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上海浦东揭牌;今年 4 月,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指出,2029 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 750 亿元,位居世界第一。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机器人控制实验室主任赵明国表示:今年大家纷纷把机器人拿出来展示,这是在商业和技术上进行大面积尝试。预计在明年、后年会出现许多尝试的结果,有些东西可能会保留下来,有些则会迭代发展,从而产生众多新的应用。人形机器人作为创新产品,不仅能够替代现有的人,还能在许多新的领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催生新的应用。

本届机器人大会还集中展示了 12 款核心零部件新品。一个身高 1 米 6、体重仅 43 公斤的机器人,不仅能完成一字马、坐位体前屈等高难度动作,还能负重 145 公斤进行深蹲。如此的刚柔并济,得益于自主研发的全球功率密度最大的机器人专用关节,其功率密度是传统关节的近 2.5 倍。而这个由初创团队自主研发的灵巧手,在极小的指尖上集合了数百个触觉感知单元,能够让机器人感知到压力、摩擦力、温度、材质等。从核心关节的突破,到灵巧手触觉单元的创新,我国机器人软硬一体化加速升级,产业链和生态逐步完善。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 7 月,中国持有的机器人相关有效专利超过 19 万项,占全球比重约三分之二。 十年间,世界机器人大会积极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工业机器人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大幅提升。机器人已从工业领域全面拓展至农业、医疗、康复、家政、教育和安全应急等多个领域,其应用场景也不断丰富。会写毛笔字的、能画人像的、会摘苹果的、能打乒乓球的,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已经在多个领域融入到寻常百姓的生活中。

与往届相比,本届机器人大会首次设立了前沿创新展区,邀请高校、科研院所集中展示一批处于实验研发阶段的前沿创新成果。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展位前,一台六足导盲机器人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记者也亲身体验了一番。 在大会现场走了一万多步后,记者真切地感受到,机器人正在涌入人们的真实生活,并朝着未来加速迈进。

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乔红表示:十年前,我还在国外,第一次听说要举办世界机器人大会时,我还在想能行吗?我们要成为一个中心。而如今,今天的感觉就是已经成为中心了。无论是从国外专家的反应,还是从科技人员、技术的蓬勃发展,从技术成果,以及老百姓的关注度来看,都已经成为中心。 数据显示,十年来,参加世界机器人大会的全球科研机构专家、企业家人数逐年增加,累计已吸引 100 多万人次参会;支持大会的国际机构从首届的 12 家增加到今年的 26 家。如今,世界机器人大会已成为全球机器人领域的“创新引领盛会”“产业推动盛会”“组织凝聚盛会”和“国际合作盛会”。

虽然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布局热火朝天,但谈到从样机到应用落地,业内人士表示,这中间仍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乔红指出:我们国家在零部件、材料部分还需进一步发展。如何将我们的控制、人工智能甚至大模型融入机器人当中,使我们在这个方面不落后,是一个尤为关键的部分。期望国家能够在未来技术中进行一些储备,比如新材料、类脑技术。

“共育新质生产力,共享智能新未来”,这是今年大会的主题。机器人新产品不断涌现,应用场景日益丰富,正在为千行百业赋能,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点亮了更多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十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成果斐然。然而,机器人产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只有不断加强机器人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机器人+”应用体系,才能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