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与非洲的合作之花在非洲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绚烂绽放。从乌干达至埃及,从塞内加尔到尼日利亚,由中国企业建设和运营的工业园区与经济特区纷纷涌现,恰似雨后春笋,成为推动非洲融入全球产业链、助力非洲塑造新兴品牌的强大引擎。
“一带一路”共建合作推动非洲工业化进程,促使当地制造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伴随中非合作的持续深化,“非洲制造”迎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园区合作赋能“非洲制造” 在乌干达东部姆巴莱的中乌姆巴莱工业园区内,27 岁的海伦·穆加拉与数百名同事每日清晨来到这里,满怀着希望开启新一天的工作。她感慨道:“这个工业园区给众多当地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益处。我在这里学到了珍贵的技能,还拥有了稳定的收入。”该工业园由中国民营企业天唐集团投资运营,自 2018 年 3 月启动以来,已吸引 40 余家企业入驻,为当地创造了 5000 多个就业岗位。园区企业生产的产品丰富多样,涵盖家用电器、日常美容产品、家居纺织品、建筑材料、药品、智能手机、电视、汽车等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座占地数千公顷的园区,已然成为当地品牌的孵化平台,为乌干达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树立了典范。 明珠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最早入驻工业园的企业之一,主要生产照明用品。公司生产的 LED 灯具价格亲民且便于维修,降低了乌干达对进口灯具的依赖。当地技术员约瑟夫·奥蒂姆表示:“过去,乌干达的 LED 灯具主要依赖进口,价格高昂且维修困难。中国企业改变了这一局面。如今,我们公司每年生产约 300 万只 LED 灯泡和灯管,在乌干达各地销售。”近年来,一个个由中国企业建设和运营的园区不断涌现,这正是中非工业基础设施合作不断深化、提质升级的生动写照。塞内加尔迪亚姆尼亚久工业园、尼日利亚莱基自贸区、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中方参与投资的园区,对非洲国家招商引资发挥了“筑巢引凤”的作用,有力推动了“非洲制造”的加速发展。
二、绿色合作提升“非洲制造”魅力 “一带一路”倡议所倡导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正助力非洲国家在制造业中采用绿色技术和清洁能源。这不仅为非洲的自然环境构筑起一道绿色屏障,也为非洲制造业贴上了“绿色制造”的标签。 总部位于乌干达首都坎帕拉的戈戈电子公司是该国三大电动摩托车制造商之一。这家电动摩托车制造商从中国进口锂电池,为当地市场提供了环保、经济的出行选择。公司首席运营官雅诺什·比萨索称:“客户购买摩托车后,可以享受‘换电’服务,随时把用完的电池送到更换站换取充满电的电池。他们会发现,选择电动摩托车不仅省钱,而且环保。” 在肯尼亚,BasiGo 电动巴士项目同样展现了中非在生态友好型交通领域的合作成果。2022 年 3 月,肯尼亚初创公司 BasiGo 成为该国首家推出电动巴士的公司。这些巴士使用中国车企比亚迪设计的零件在当地组装,一次充电可行驶 250 公里。该公司市场经理穆托托·西富纳表示,柴油客车的月均燃油成本高达 20 万肯尼亚先令(1 美元约合 129 肯尼亚先令),而电动巴士的能源成本仅为 6 万肯尼亚先令。公司计划到 2025 年引入并运营 1000 辆电动巴士。
三、深化合作点亮“非洲制造”未来 中非在电动交通领域的合作,成为“一带一路”共建积极成果的鲜活例证。中国企业带来的优质产品和技术,正助力非洲迈向更加绿色、更可持续的未来。通过与中国的深化合作,非洲制造业不断提升自身生产能力,借助应用生态友好型和创新技术,让非洲品牌在全球市场中站稳脚跟,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员罗达·瓦集拉指出,与中国的合作使非洲国家能够获取先进技术和支持。许多非洲国家借助与中国的合作大力推动绿色转型,将清洁能源列为优先事项,这对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杨宝荣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为非洲提供了质优价廉的技术和产品,让更多非洲民众能够负担得起。 随着双方合作的不断加深,中国和非洲正携手开启“非洲制造”的美好未来。非洲国家将发展更先进的技术,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开拓更广阔的市场。“非洲制造”正昂首阔步地迈入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